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教育   1395篇
科学研究   98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84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6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提高煤灰熔点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构造-剪枝混合优化RBF网络的煤灰熔点预测方法.该方法融合了神经网络构造算法和剪枝算法的优点,分为“粗调”和“精调”2个阶段.粗调阶段动态增加隐节点数目直至满足相应的停止准则;精调阶段对粗调得到的RBF网络的结构和参数作进一步调整.基于煤灰的化学组成成分建立相应的构造-剪枝混合优...  相似文献   
82.
知识社会学为师生冲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在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是在知识的再生产和接受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交往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师生冲突往往表现为师生知识视界的碰撞,其背后充斥着知识与社会权力的矛盾和斗争。教师合理消解与应对教育场域中师生冲突的策略是:更新冲突观,改变参与知识方式,与学生展开知识对话,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选择。  相似文献   
83.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84.
采用单一模糊积分进行信息融合的结果有时可能明显失真。例如,(S)模糊积分融合时只考虑了单分类器的识别结果与相应分类器集重要程度中较小的那个量的信息,有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分类结果。为了弥补(S)模糊积分等模糊积分的局限性,提出基于(G)模糊积分的信息融合方法,将多个模糊积分的融合结果加权平均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对各单一模糊积分融合效果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多分类器融合系统的识别率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85.
在我国高校各类美学教材中,薛富兴教授撰写的《画桥流虹——大学美学多媒体教材》展示了美学概论教材写作的一种可行路径,从中可以总结出大学美学教材知识分层、体贴人类审美活动本来面目、美学作为知识学与智慧学相统一的三条基本写作经验,值得美学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6.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7.
Christine Van Peer 《Compare》2006,36(1):105-123
In 1996–1997,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Observatory for Populatio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a comparat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tudents in final class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the survey attemp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population in terms of knowledge acquired; the issues addres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pertained to knowledge of demographic facts and trends (such as the ageing of Western societies and immig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tried to ascertain students' opinions on demographic trends. What are young people's views on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how tolerant are they towards immigrants, what are their views on recent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s? This knowledge is important since it is young people's attitudes and future behaviour that will help to shape both the social tissue and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European and world popul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obtained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We examined the question whether knowledge acquired in the course of scolarisation influences opinions. The results evidenc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of the migrants' issue and attitudes of tolerance towards migrants. By means of multivariate analyses, the impact of factors such as social origin, study orientation and gender on both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re investigated. We conclude that adequate educational training on population issue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attitudes of tolerance.  相似文献   
88.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可以从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入手,寻求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9.
全变态昆虫肌肉的转化与脊椎动物肌肉损伤修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意大利蜜蜂飞翔肌的发育阐明这一观点。两者的相似性表现为:①参与肌肉修复和成蜂飞翔肌形成的成肌细胞来源于胚细胞;②飞翔肌的发育过程中肌肉的转化和肌肉损伤修复均有幼虫残余肌丝或损伤部位残余肌丝和成肌细胞融合,成肌细胞与成肌细胞之间的融合等现象。这些结果为全变态昆虫肌肉的转化作为了解脊椎动物肌肉再生知识的便利模型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本强国,亟待教育创新,即要变"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为"创造为导向的教育";"学习的革命"关键要培养敢于和善于质疑的"学问"意识和"开发右脑"以促进思维的创新。现代大学要坚持"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和推进"教授治学"与"学生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与制度创新;要能真正实现"转识成智"、化性为德,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的目的,还有待于回归"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